人物
时段
朝代
“释之季”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隋朝
阇那崛多南北朝末隋初 523 — 600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
父为国之宰辅。
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
随本师历游诸国。
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
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
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
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
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
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
北贤豆揵陀罗国人。
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
既登戒品之三夏
年方二十有七。
即与其落发师胜名。
得戒师志贤。
游方弘法。
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
备尝崄岨。
鄯州
西魏元年也。
周明帝武成初
驻锡长安草堂寺
未几誉彻上听。
诏偕胜名智贤二师。
后园论法。
且为造四天王寺。
传度梵文。
则十一面观音。
金仙所问经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邀俱往。
止龙渊寺。
建德废教。
逼从禄仕。
以死辞。
诏放归。
北陷突厥
连丁二师丧。
沙门宝暹。
僧昙等。
齐武平间西访经法。
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以东。
至是亦宿留突厥
以避周祸。
相得欢甚。
会隋受禅。
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
上诏访宿德传译。
开皇五年
崛多使者
谒文帝于洛阳
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
时耶舍已亡。
久旷元匠。
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
居士高天奴。
高和仁
兄弟。
同传梵语。
置十大德。
沙门僧休。
法粲。
法经
慧藏
洪尊。
慧远
法纂。
僧晖。
明穆。
昙迁
等。
监掌翻事。
铨定宗旨。
明穆彦琮重对梵本。
详审文义。
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
春秋七十又八。
始终出经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则佛本行集。
法炬。
威德。
护念。
贤护
等是也。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乃别敕追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滕王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明义结具流于世。
费长房三宝录。
隋高祖又敕崛多。
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隋代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安南北朝末隋初 518 — 61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彭氏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太白山之九陇精舍。
疏衣粝食。
治禅业。
将终其身。
开皇中
江都炀帝晋王在。
镇安。
上谒。
阍者。
以其形貌矬陋。
不为通。
日造门。
虽喻遣。
莫肯去。
王闻而召见之。
如旧识
即俾居慧日寺
凡所游往必与俱。
尝至泰山
遇渴乏。
四顾惟石岩。
势不可得水。
引刀刺石。
水崩注。
王大嗟赏。
因问此谁力耶。
曰。
殿下福德力也。
遂入碛。
达于泥海。
所遭变。
故皆赖得无所损。
将过神通寺始入谷。
先见一僧乘白驴至。
王问何人。
曰。
朗公也。
以殿下有意营造故。
来奉迎耳。
顷之一僧持缄请檀越。
为达之。
抵寺见一神人。
手凭讲堂鸱吻坐俯视群众来往。
王又问。
答曰。
太白山神从殿下者也。
他异不复具录。
大业初
尤务侈靡。
重安
于是使悉招诸隐逸。
如郭智辨释志公澄公杯渡之流于慧日。
且辟宝扬道场于东都。
集道艺二千馀人。
于内。
以行道。
十一年春
四方多难。
竟无疾而终。
春秋九十八矣。
将终。
密以后来祸败事。
预告上。
故上临难能无所惧 当陈之季
有法济者。
方著名南国。
逮隋宠遇无比。
然精进寡欲。
侪类莫与抗。
屡宿禁中。
未尝或见堕容媚态。
文帝香台寺于长
炀帝造龙天道场于东都。
一以为济设也。
济于宫中。
尝乘所赐白马。
或以病告。
祝水饮之辄愈。
又能治鬼物。
言事之未然。
大业四年
忽诣上辞曰。
天命不常。
复须后世。
唯愿弘护荷负含生。
遂坐逝。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
顿长可半寸许。
上曰。
禅师入灭尽定耳。
何可葬也。
当为出之击大钟一月馀。
然后废朝。
素服葬之蒋州
随所至设斋。
费出所在官府。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
日斋百僧。
僧衬帛二十五疋。
通以七七之日计。
则所废十馀万。
呜呼盛哉。
释法安
姓彭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太白山九陇精舍。
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
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
并不为通。
日别门首。
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
及驾幸泰山
时遇渴乏。
四顾惟岩无由致水。
以刀刺石。
引水崩注。
用给帝王
时大嗟之。
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碛。
达于泥海。
中应遭变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
神通寺僧来请檀越。
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见一僧著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
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
手凭鸱吻下观入众。
王又问之。
答曰。
太白山神
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大业之始。
帝弥重之。
威轹王公见皆屈膝。
常侍三卫奉之若神。
又往名山召诸隐逸。
郭智辩释志公證公杯度
一时总萃慧日。
道艺二千馀人。
四事供给资而立。
又于东都为立宝杨道场。
一众居中树业。
至十一年奏。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矣。
初将终前。
告帝后事。
安其亡后百日火起出于内宫。
弥须慎之。
及至寒食油沸上焚。
夜中门闭。
三院宫人一时火死。
帝时不以为怪。
送柩太白。
资俸官给。
安德潜于内。
外同诸侣。
惟眠不施枕颈无委曲。
延颈床边口流涎溜。
每至升许为异。
时有释法济者。
通微知异僧也。
发迹陈世。
及隋二主皆宿禁中。
妃后杂住精进寡欲。
人罕登者。
文帝
长安为造香台寺
后至东都造龙天道场。
给白马。
常乘在宫。
如有疹患。
咒水饮之。
无不必愈。
又能见鬼物。
预睹未然。
大业四年
忽辞上曰。
天命不常复须后世。
惟愿弘护荷负含生。
便尔坐卒。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长半寸许。
曰。
禅师灭定何得理之。
索大钟打之一月馀日。
既不出定身相如生。
天子废朝百官素服。
敕送于蒋州
吏力官给行到设斋。
物出所在。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口。
日斋百僧。
至于七七。
人别日䞋二十五段。
通计十馀万匹。
斯并其福力故。
各倾散家珍云。
释法安姓彭氏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陇精舍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并不为通。
日到门首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寺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及驾幸泰山时遇渴乏四顾唯岩无由致水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给帝王时大嗟之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沙碛达于泥海中应遭变。
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神通寺
僧来请檀越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见一僧着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
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手凭鸱吻下观人众。
王又问之。
答曰。
太白山神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至十一年春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
高齐之季
出家。
从耶舍三藏。
学梵书语。
且听采大乘经论于邺下
开皇间
诏与翻译。
京师大兴善寺
仁寿诏葬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生地也。
生魏之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赤光紫气。
充庭溢室。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姆以其热而扇之。
噤至不能啼。
忽有一尼。
至自外。
太祖曰。
儿来处甚高。
佛天所祐。
非汝俗家所可育也。
我当为公育之。
太祖因割宅之偏为寺。
通小门往来。
委之。
尼遂以那罗延名帝
而抚字惟谨。
蒲坂刘氏女。
名智仙
七岁出家。
一日禅坐。
屋极上入定。
其师遍求不可得。
率以为溺井死矣。
自是有所云为辄神验。
及周废教。
尼依家。
终不徙寺以寖大。
舍利瑞应。
见别传。
释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师习方艺。
又从邺下博听大乘。
神思既开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
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师资道成复弘梵语。
因循法本留意传持。
仁寿塔铨衡德望。
寻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状如楼阙。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见在佛屋。
俨然坐定。
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佛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妣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遑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岁告帝曰。
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而尼沈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试之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故其铭云。
维年月。
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
蒙三宝福祐。
为苍生君父。
思与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诸州供养。
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
仍为弟子。
法界幽显。
三涂八难。
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三宝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
降赴道场證明弟子。
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多不载。
以洽闻之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兼赤班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道俗内外咸同一见。
寺有四门。
门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素无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间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有同浪井
广如王劭所纪。
及大业伊始。
从治雒阳
上林园中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师
习方艺。
又从邺下听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运兴法。
翻译为任。
敕召入
大兴善寺
师资道成。
复弘梵语。
仁寿塔兴。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
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
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物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
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皇妃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惶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
告帝曰。
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
由儿兴之。
而尼沉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
帝年至十三。
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
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
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锤试之。
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
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以洽闻之举。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
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
兼赤斑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
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
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
素无泉水。
须便下汲。
一夕之间。
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业伊始。
雒阳上林园中。
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𡩋氏。
雍之扶风人
出家事法开为师。
元魏之季
京兆之王寺。
沈默寡欲无累于世。
其禅定之趣。
人莫能测。
既久于咨承。
则其所得可知矣。
仁寿以日岩寺主
诏送舍利。
置塔于泷州药王寺
反终年且八十矣。
释法显
雍州扶风人
厥姓宁氏。
生平志尚禅寂为宗。
文字纸笔性不游履。
沈默寡欲不为世累。
其师法开
定门幽秘。
殆是不测。
元魏之末。
京兆王寺。
实禅师齐驾朝野。
兼以简约清素。
华贵倾属。
遇斯明匠承奉累年。
传习师宗颇接微绪。
住日严寺。
仁寿末岁。
置塔陇州
下敕令送。
发自帝京。
奉舆至彼药王寺内。
然寺去州一十馀里。
褊狭邪仄殊非形望。
乃移近州北三王山下。
背崖临水。
高胜博敞。
仍构大塔。
放大光明。
阖境同观。
欣其罪灭。
因其所利。
即而利之。
广说法要。
倾其心恼。
当斯一会荣叹成諠。
晚还入京聚徒综业。
每年岁首受具者多。
发戒缘。
鼓行坛忏。
引聚清众即而惠之。
后终时也。
将八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洛州之张氏。
小年辞俗。
慨佛法之未具也。
于是结友西行。
以求之。
仅达领。
路沮而旋。
然梵言音字并通。
戾止京辇。
远播声闻。
开皇十年
诏翻译。
大兴善寺
未几。
诏送舍利于蒲州栖岩寺
栖岩即古之云居也。
山名中朝。
西临河涘。
世称形胜焉
后又诏送殷州智度寺。
皆获瑞应。
具别记。
大业初卒。
时有慧重者。
雍州之郭氏子。
善摄论十地。
亦奉诏于泰州岱岳寺置塔。
然岳庙之门。
常扃鐍不开。
至是。
自开者三。
僧昙
姓张
洺州
少小出家。
通诸经论。
慨佛法未具。
发愤求之。
高齐之季结友西行。
前达葱山
会诸梗涩路既不通。
乃旋京辇。
梵言音字并通诂训。
开皇十年
敕召翻译。
事如别传。
大兴善
后敕送舍利于蒲州栖岩寺
即古云居寺也。
山曰中朝。
西临河涘。
世称形胜莫尚于斯
初送达州治。
而栖岩佛殿内有钟鼓之音响振一寺。
迫而就检一无所见。
灵舆至寺。
是夜于浮图上放大光明。
流照堂内通朗无翳。
如是前后频放神光。
或似香炉乘空而上。
或飞紫焰如花如叶乍散乍聚。
或如佛象光趺宛具。
或如虹气环绕塔帐。
累日连宵昱光难准。
又州治仁寿寺僧。
夜望栖岩。
光如楼阙照于山谷。
又去山寺八十里。
住者见光如火。
皆谓野火烧寺。
及来寻觅乃知灵相。
其祥瑞之感如此也。
至仁寿末年又敕于殷州智度寺置塔。
初至州治。
见佛像垂手正坐在于瓶内。
迄至入函常不变异。
又地生罗文。
屋上见青莲华及菩萨像。
大众同睹。
又见龙盘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迹及牛马鸟狩等迹。
又置塔处有小蛇二枚。
停住不去。
因即构基。
入地四尺飞泉上涌厉疾已下六根坏人。
服者通损。
既值斯缘。
乃移北置以避于泉。
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
以传译之美继业终寺。
大业初年矣。
时有慧重沙门
姓郭
雍州人
练道少年综寻内外。
志力方梗不惮威侮。
摄论十地户牖由开敕请造塔于秦州岱岳寺。
初停公馆。
舍利金瓶自然开现放光流外。
道俗咸睹。
送至寺塔将入石函。
又放光明晁耀人目。
岳表白气三道下流直向塔基。
良久乃歇。
又岳神庙户由来封闭。
舍利止至三度自开。
识者以神来敬礼故耳。
后不委其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一名法朗
南阳之许氏子。
年二十馀。
苦求薙落。
栖止无定所。
多出没鄂州
貌奇古。
饮啖不异流俗。
常有黄赤二大猴犬自随。
候中时。
以不盂受食而啖。
以其馀与猴犬。
猴犬共啖讫。
猴则戴盂骑犬。
行。
而人不敢稍侵辱。
惧其咋也。
陈之季
则又见于江岭间。
每诵法华经。
动以七数。
至七十七百七千七万。
始其声微细。
顷之则雷击飙撼。
筝笛呼噏。
音韵谐畅。
而辞义明了。
听者。
神凝精聚。
而耳目俱丧。
于咽喉齿牙唇舌。
若无所用。
方且缩首收足。
敛手块坐。
而部帙竟彻。
世因以法华名之。
或醵燕市中。
恣纵酒肉。
在座相与醉饱。
然亦莫测其所从来也。
故时人为之语曰。
法华五处俱时。
缩猪肉满口颡。
其乘舟沿沂湍险。
不施揖擢而随所欲往。
猴犬在傍。
惟拱默而已。
比丘尼
受徒开讲。
庸众服其辩悟。
闻之咄曰。
此邪鬼所加。
證圣也。
后当料治之。
他日蚤作。
猴犬竟造尼寺。
随到。
礼佛绕塔。
诣讲堂而立。
尼犹讲说不已。
厉声诃之曰。
小婢吾兹来此。
敢尔踞坐。
尼遽匍匐走出。
前。
骇汗流地。
自卯至
略不动。
摇。
问之若痴聩。
无复言说。
如是百日。
乃苏。
大业末
口唱贼贼。
朝暮不小置。
盖天下乱亡之谶也。
时犹静谧。
有司惧其惑众。
趣捕逮而禁锢之。
不知所终。
襄阳法琳作行状。
僧朗
一名法朗
俗姓许氏
南阳人
年二十馀欣欲出家。
寻预剃落。
栖止无定。
多住鄂州
形貌与世而殊有奇相饮啖同俗。
为时共轻。
常养一猴一犬。
其状伟大皆黄赤色。
不狎馀人惟附于
日夕相随未曾舍离。
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
啖饱已馀者用喂。
同器食讫。
猴便取盂戴之骑犬背上。
而行。
人有夺者辄为所咋。
任犬盘游略无常度。
陈末隋初。
行于江岭之表。
章服粗弊威仪越序。
杖策徒行护养生命。
时复读诵诸经。
偏以法花为志。
素乏声哢清靡不丰。
乃洁誓诵之。
一坐七遍。
如是不久声如雷动。
知福力之可阶也。
其诵必以七数为期。
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
声韵谐畅任纵而起。
其类筝笛随发明了故所诵经。
时旁人观者视听皆失。
唇吻不动。
而啭起咽喉。
远近亮澈。
因以著名。
然臂脚及手。
申缩任怀。
有若龟藏。
时同肉聚。
或往酒席。
同诸宴饮而嚼㗱猪肉。
不测其来。
故世语曰。
法华五处俱时缩。
猪肉满口颡。
或复巡江洄溯。
拱手舟中。
猴犬在旁。
都无舣棹随意所往。
虽凌犯风波。
眴息之间便达所在。
比丘尼为鬼所著。
超悟玄解统辩经文。
居宗讲导听采云合。
皆不测也。
莫不赞其聪悟。
闻曰。
此邪鬼所加。
何有正理。
须后捡挍。
他日清旦。
猴犬前行径至尼寺。
随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
尼犹讲说。
乃厉声呵曰。
小婢。
吾今既来。
何不下座。
此尼承声。
崩下走出堂前。
立对于从卯至
卓不移处。
通汗流地默无言说。
问其慧解奄若聋痴。
百日已后方服本性。
其降行通感皆此类也。
大业末岁犹未尘飞而口惟唱贼。
朝夕不息。
官人惧以惑众。
遂幽而杀之。
襄阳法琳素与交游。
奉其远度。
因事而述。
故即而叙之。
僧朗
一名法朗
俗姓许氏
南阳人
年二十馀欣欲出家寻预剃落。
栖止无定多住鄂州
饮啖同俗为时共轻。
常养一猴一犬。
其状伟大皆黄赤色。
不狎馀人唯附于
日夕相随未曾舍离。
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
啖饱已馀者用饲之。
既同器食讫。
猴便取盂戴之骑犬背上先而行。
人有夺者辄为所咋。
任犬盘游略无常度。
陈末隋初行于江岭之表。
章服粗弊威仪越序。
杖策徒行护养生命。
时复读诵诸经偏以法华为志。
素乏声弄清靡不丰。
乃洁诵之一坐七遍。
如是不久声如雷动。
知福力之可阶也。
其诵必以七数为期。
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
声韵谐畅任纵而起。
其类筝笛随发明了。
故所诵经时傍人观者视听皆失。
唇吻不动而转起咽喉。
远近亮彻因以著名。
然臂脚及手。
伸缩任怀有若龟藏。
时若肉聚或住酒席。
同诸宴饮。
而嚼噍猪肉。
不测其来。
故世语曰。
法华五处俱时缩猪肉满口颡。
或复巡江洄溯拱手舟中。
猴犬在傍都无舣棹。
随意所往。
虽陵犯风波瞬息之间便达所在。
比丘尼为鬼所著。
超悟玄解说辩经文。
居宗讲导听采云合。
皆不测也。
莫不赞其聪悟。
闻曰。
此邪鬼所加何有正理。
须后检校
他日清旦猴犬前行径至尼寺。
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
尼犹讲说。
乃厉声呵曰。
小婢吾今既来何不下座。
此尼承声崩下走出。
堂前立对于
从卯至申卓不移处。
通汗流地默无言说。
闻其慧解奄若聋痴。
百日已后方复本性。
其降行感通皆此类也。
大业末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